青岛市北 > 正文

市北区蹚出基层治理新路子 “全周期管理”瞄准“神经末梢”

2020-10-12 18:02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10月12日讯 在老城区中,老旧楼院多、人口密度大、情况复杂的社区,基层治理的难度尤其大,居民反映的问题多。市北区聚焦群众反映的堵点、难点问题,自今年8月在全区推行“群众吹哨、街居响应、部门报到”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周期管理模式,采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的闭环管理模式,深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今年截至8月底,通过“党群e家”、基层治理网格化平台集中受理问题共31.2万余件,办结率97.95%。

抓住“关键事”,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大成路89号外面有个电表冒着火花,太危险了!”近日,镇江路街道太平镇社区第一网格“党群e家”平台上收到这样一条议题。网格员立即与网格党支部书记来到现场,闻到一股电线烧糊的味道。网络党建指导员立即联系市电业局一工区到现场处置,新电线修理好后,居民家中亮起来了。

“为民办事不能‘来一件办一件’,而要确保类似问题不重复出现。”为此,太平镇社区联合市电业局在各网格内开展了电表箱安全大排查,共排查出10余个有安全隐患的电表箱,全部进行了及时的维修和更换。

“我们依托‘党群e家’平台,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四级联动,通过编织基层‘神经末梢网’,将群众反映的‘关键小事’‘关键难事’‘关键痛事’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以点带面主动疏导治理痛点、消除治理隐患,从而提高应对重大风险能力。”镇江路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自市北区启用“党群e家”信息平台,目前已注册用户26.62万个,开展各类议题6.78万个,形成项目4.24万个,99%的项目在网格内得到有效解决。

用好“关键链”,加强部门协同、社会参与

家住太平镇社区第三网格的居民刘女士今年70岁了,一直独居,不久前因意外腿部受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是儿子白天上班也不能在身边,做饭、打扫卫生都成了难题。楼长在入户时发现了这个情况,立即反馈给第三网格党群服务站,党建指导员意识到刘女士不只有生活不能自理的难题,还有因独居缺少陪伴和关怀的困扰。

“我立刻‘吹哨’给街道党建办和社会事务办公室,两个科室由此展开深度调研,统筹考虑辖区内还有许多独居老人也有相同的需求。”党建指导员说。

在进一步的对接下,养老社会机构和青岛大学“潮音瀑”社会工作室入驻太平镇社区网格党群服务站,协同推进独居老人爱心陪伴、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目前以太平镇社区为圆心,已辐射周边志愿服务群众30余次。

“太感谢你们了,辛苦咱们网格党群服务站的志愿者们照料我的生活,感觉太幸福了。”刘女士说出了许多老邻居们的心声。

据了解,截至目前,市北区共吸纳65家养老机构和1003家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其中,教育、卫生、养老、公益类、协会类的社会组织提供了爱心陪伴、理发、家电维修、助残、消防演练等公益服务。

搞活“关键人”,让基层党组织充满战斗力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根据青岛市委“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的思想指导,搞活网格治理也要先搞活网格中的“关键人”。

“腿疼也要去,我不去谁去?咱们不能只想着自己。”这是海泊河社区网格党组织书记周瑞云对自己孩子说的话。周瑞云曾是全国劳动奖章获得者,退休后主动承担起了网格工作。她患有陈年腿疾,不能长时间走路,但在创城的关键阶段,她依然“战斗”在网格里,组织党员群众投入创城工作中。除了这位老党员自身的党性觉悟,“守岗有责”更得益于网格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对职责的明确和责任感。镇江路街道制定了《网格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明确网格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和具体职责,并通过培训提升责任感。“最终目的是让网格党组织书记成为居民身边的‘热心人’‘放心人’‘暖心人’。”

据不完全统计,市北区目前共有8万多名党员、893名网格党组织书记,已有2100余名网格专员下沉基层,打造了120余处网格党群服务站,使党组织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红色服务圈”和“幸福安全圈”。

“家门口就有网格服务站,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都有,拿出手机就能让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真是方便。”海泊河社区居民张先生高兴地说道。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