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 > 正文

司法服务搭上网络快车 6000个问题“云”解决

2020-05-14 10:00
分享到:

■市北法院法官进行线上庭审。

□王平

疫情期间,市北区一家玻璃钢生产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职工不能按时上班,年前接到的订单不能如约完成,将导致效益受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要按期给职工发放工资呢?”情急之下,他拨打市北区24小时法律服务专线寻求帮助。

疫情发生后,不少企业面临这样的新问题,为此,市北区司法局积极调整“云服务”形式,组建“企业复工法律顾问团”,并派出60余名民商事专业律师成立“1+22”法律智囊团,全天候在线解答企业疑问。同时,市北法院通过互联网搭建“智慧法院”,通过线上立案、云端开庭、网上合议、网络查控、远程提讯等智慧功能,持续向社会提供安全便捷的司法服务。

智囊献计,挽回损失2000万

疫情发生后,许多企业的经营链陡然断裂,人、财、物均成了最大的难题,与之伴生的是工资支付、订单索赔等各种涉法问题。在接到玻璃钢生产企业负责人的求助后,山东森嵘律师事务所主任韩巍依据省人社厅《关于延迟省内企业复工的紧急通知》和《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相关条款,耐心地予以解答。

“企业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企业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支付劳动者基本生活费。”专业律师的解答使这位负责人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

据市北区司法局介绍,突发的疫情促使传统法律服务方式加快转变,微信、电话、视频、各类软件等均成为“云服务”的载体。在此期间,市北区开通了20条24小时法律服务专线,供企业和居民免费咨询。同时,还组织22家律师事务所分别结对22个街道开展“一对一”精准法律服务,全天候、全方位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最便利的法律援助。

“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少企业因疫情承担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为抗击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北区司法局局长冯书盛表示。

截至目前,市北区“1+22”法律智囊团已为510家企业解答合同履行障碍、劳动合同纠纷等问题1500余个,出具法律证明书及意见建议700余条,指导帮助企业防范化解各类风险200余项,直接或间接挽回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为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线诉讼,办理立案4000件

“对方欠我130多万,我申请财产保全,冻结其3个银行账户下的存款。”4月初,在市北区接工程的深圳市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心急火燎地将青岛一家置业有限公司起诉至市北区法院。对他来说,该款项对于企业回笼资金按期复工意义重大,若不采取保全措施,其诉讼权利难以保障。

了解到该负责人的急切心情,市北区法院立刻开展了调查。然而,一调查,法院发现双方均是当地政府确定的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而该置业公司如果被冻结账户,公司在缴纳职工社保、支付工资和纳税方面均会出现很大困难,复工复产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该公司负责人也很着急,申请解除冻结银行账户。

一个原本简单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遇到疫情的特殊情况,该怎么处理?

“与双方充分沟通后,我们提出被申请人另行提供担保,申请人解除其中交纳职工社保、支付工资和纳税的银行账户冻结的方案。”市北区法院商务区法庭法官张立祯介绍。

方案获得双方初步认可后,他便积极组织双方通过微信等方式,线上协调方案细节。经多次协调,双方达成最终协议,置业公司提供案外人担保,申请方解除对该置业公司银行账户的冻结申请。“既依法保护了申请人企业诉讼权利,又本着服务疫情防控大局、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原则,使被申请人企业生产经营得以正常运转,也为双方最终解决纠纷奠定了信任基础。”张立祯说。

这个案件的解决是市北区法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该区法院共有10个“互联网法庭”,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积极运用微信、电话调解和“露天”审判等方式,竭力为当事人提供安全便捷、智能精准、公平公正的司法服务,保障当事人足不出户打官司。截至目前,已办理立案申请7900件,在线立案4186件,E送达(法律文书专用系统)收发邮件5400件,审结案件4957件。接下来,市北区法院将继续扎实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当事人司法诉讼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有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