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 > 正文

市北“三新”经济风云际会把握“黄金机遇”再造优势

2020-03-26 23:43 作者:刘笑言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29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市北。崔冬妮摄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集聚近40家航运、金融总部企业。北讯摄

3月4日,16个“三新”重点项目通过远程集中签约。冯浩摄

洪泰资本山海会入驻馆陶路3号,以“城市合伙人”的身份助力产业招商。笑言摄

3月20日,航天产业园项目与市北区签约。刘丹摄

2019年9月18日,挪威船级社签约入驻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崔冬妮摄

新航运、新金融为大港区域注入产业活力。王君仪摄

居高声自远,林深意更幽。在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战略机遇下,市北区勇挑重担、自我加压,举起开放和创新两面大旗,确立了“进入全市‘第一方阵’”为今年各项工作的主目标。在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赋能市北的大势之下,市北区紧紧把握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三个主导方向,以四大片区为基础狠抓存量迭代,以“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狠抓增量崛起,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步伐愈发稳健。

自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中旬,已有79个产业项目在市北区落地。其中,现代海洋产业及商贸类项目33个、现代金融项目16个、科技信息类项目12个。据市北区产业专班介绍,目前,市北区在谈项目约60余个,仅现代金融类项目就占一半以上,将为市北区打造青岛新金融集聚区、加速核心区建设创造新的产业优势。

新航运:“集体出海”向深蓝“突围”

依海而生,向海而荣,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龙头城市。“建设和完善现代海洋运输体系,做大做强海运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近海和远洋运输”被明确写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正是在这个大战略引领下,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果断迁入青岛,在市北区核心腹地中央商务区建起高295米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意在激起现代航运产业全链条的浪花,促使山东、我国东部沿海乃至东北亚航运产业发生深刻变局。

站在徐州路上远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犹如一根“定海神针”,又如一把出鞘长剑。在山东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庆凯的心中,它也正是聚合产业链条“全资源”的“定海神针”。

“此处可谓占尽‘陆海空’有利资源。三大地铁贯穿,分布4大站点,30余条公交干线联通‘三横三纵’交通网;环湾高速、跨海大桥环绕周边,15分钟接驳青银高速、火车北站、四方长途站,畅联全国路网;从这里6分钟可达青岛老港区,青岛港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贸亿吨吞吐港,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通航; 30分钟可达国内重要货运中心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直达美、德等国家和地区。”汤庆凯介绍,优越的地理优势,区里的扶持政策,加之国际航运中心一流标准的5A级商务办公环境,吸引航运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合作共赢。

截至目前,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已落户了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香港海龙船舶青岛中港汇通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运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华宸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青岛德玛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国内外名企35家,形成要素齐全、运营高效的全产业链。

“今年我们打算将新航运领域的‘国际化’做得更足一些,站在国际视野、全球高度,将招商的目光瞄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全球的航运始发地是英国,我们计划在疫情稳定之后去英国,对先进航运城市中的名企一家家拜访。”汤庆凯说,国内航运做得最好的是上海,去年秋季市北区政府在上海举办了推介会,设立了上海招商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部分项目已经在洽谈中。

新贸易:“千百亿”级产业链呼之欲出

去年8月,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让作为龙头城市的青岛再一次站上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开放机遇,市北区聚焦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意在培育和引进一批综合贸易总部和跨境电商、供应链等新型国际贸易企业,为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助力。

“到2022年,全区建成3-5个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新业态商业中心,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50家,贸易总额新增100亿。”这句被写入市北区《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产业招商工作方案》中的“豪言”,建立在充足的底气之上。仅在2019年下半年,市北区新贸易便发力驰骋,收获满满。7月,在青岛国际软博会上,涉及区块链信息安全的45个项目与市北区达成意向合作,总金额约1.26亿元;11月24日,青岛市供应链协会挂牌入驻市北区,双方合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11月5至10日在第二届进博会上,由重点外贸企业组成的市北交易团,意向采购额2亿美元;12月,在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发展论坛上,多个项目落户市北……

“我们在2018年应用了外贸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国际贸易、融资担保等12大模块,当年的出口额较之上年激增至3.5倍。”新华锦信贸环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方义说。市北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北区当下助力推进“两个项目、五大平台”建设,两个项目即百洋医药云仓项目、交运城市快消品配送标准化项目,五大平台即新华锦外贸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金王全球集采供应链管理平台、国泰通外贸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青岛地铁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橡胶谷化工橡胶服务平台。同时,结合新零售转型、跨境电商、内外贸融合、“一带一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供应链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北模式”。

新金融:“开放+创新”改变老城基因

航运、贸易、金融,可谓沿海城市新经济发展的“三板斧”,金融更是前二者的“血脉”。早在1897年,青岛港开埠,港口带动了铁路、纺织、商贸、金融等临港产业的繁荣发展,上世纪初依托港口在馆陶路集聚起50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已经足以产生搅动整个华东地区出口转口贸易的影响力。

如今,作为青岛金融根脉所在的馆陶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再次成为青岛新金融集聚发展的原点。去年以来,市北区全力打造“青岛新金融集聚区”,以大港区域和中央商务区作为“双核”,引领、辐射和驱动新金融在全域集聚发展,并着力在馆陶路引入春光里产业资本集团青岛运营总部、洪泰资本山海会等产业龙头,将位于馆陶路34号的青岛第一粮库旧址打造成近2万平方米的新金融产业园,合力再造一条“新金融街”。

与此同时,市北区以新金融街为中心,扩展新金融业扎根的丰沃土壤。北接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区,以山东省港口集团、中车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实现供应链融资、价格风险管理、期现对接等新金融业态的广泛应用。向南辐射至武定路、上海路一带,逐步形成新金融集聚发展生态群落。

从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再到创投风投,自去年8月以来,200余家金融机构怀揣梦想,在市北区落子布局。去年下半年,青岛中央商务区金融联盟成立。这个由35家金融机构组成的联盟宣告着中央商务区作为新金融集聚区“双核”之一的底气。“我们将立足于实体经济,涉及融资担保、科技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多项金融业务,为中小企业乃至核心大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联盟会长、青岛华商汇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传勇说。

他介绍,在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进程中,融资难一直是成长中的烦恼。青岛浦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个难题,作为一家研发生产血管显像仪器的科技型小企业,因为没有抵押物,拓展市场急需的流动资金无法从银行贷款。“通过‘投保贷’联动业务,华商汇通帮助我们获得了百万元的贷款。”浦利医疗总经理王根生说,由于资本的注入,去年的市场销售已经翻了一番。

截至目前,市北区金融机构及金融类企业约260家,保险及中介机构总数达72家,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公司23家。据市北区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北区目前正在洽谈30余个新金融项目,投资总额约209.8亿元。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