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 > 正文

市民"小账本"见证民生大发展

2018-05-02 15:31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葱、蒜苗,7元;橙子、菠萝,15.7元;卖废品,36元……”青岛市北区合肥路街道居民马连发家的茶几上,一本本账本按照年份依次摞着,最上面则是2018年4月份的账本,账单一目了然。

“从小我家的长辈就记账,到我自己过日子,也传承了老一辈的习惯,这些账本都是我们生活的见证。”日前,《工人日报》记者来到马连发家采访时,他的爱人王路珑告诉记者,他们夫妻1977年结婚,因为工作关系两地分居,1978年工作调动后夫妻才生活在一起,就是从那时起开始记账。

马连发自己也没想到,这一记就是40个年头。到目前为止,他家一共保留了14大本家庭账本。一本本账本不仅记录了一家人勤俭持家的好家风,更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的巨大变化。

翻看账本,泛黄的纸张上字迹密密麻麻,一笔笔家庭收支明晰。

“1978年,他月工资36元,我月工资32元,每个月给双方父母各5元的生活费,剩下的供家里开销,一个月下来也就能攒5元。如今可好,他退休月工资近7000元,我退休工资每月近3000元,钱多得都花不完哩!”作为家里的“掌柜”,王路珑告诉记者,如今除了每个月2000多元的生活费外,剩下的钱都能存下来。

“以前收入紧张,只能优先买生活必需品,水果、肉都是计划供应,一个星期买一次就不错了;如今好了,物资丰富,手头也宽裕。”马连发笑着说。从自行车、缝纫机,到后来的电冰箱、小汽车、商品房,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自家家底也越来越殷实,生活越来越富足。

“1983年,二八式凤凰牌自行车,194.9元一辆。现在觉着不是什么大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那时候我每个月工资才46.18元。”拿着已泛黄的票据,马连发告诉记者,那些年买一辆自行车要花好几个月的工资,还要凭票买。后来,为了给妻子也买一辆自行车,家里攒钱攒了3年多。

相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捉襟见肘,如今马连发可谓是出手大方。

“现在可不像那时候,买个大件都得盘算几年。前阵子得知儿子打算买一辆越野车,我们老两口当即赞助了12万元。这不,过两天就能提车了!”马连发既自豪又期待地说。

马连发家的客厅宽敞明亮,坐在沙发上,夫妻俩和记者分享旧时光的回忆。“和现在年轻人结婚买房不同,我们当时一直住在单位的宿舍,1998年6月份国家出了政策,职工可以个人认购房屋,所以就有了我们家第一套房子。从1996年开始工资慢慢涨起来,手头的存款开始多了,一直攒钱,后来又买了新房,正好赶在2009年退休时,我们就搬进了新房,就是现在住的小区。”

“国家政策不断变化,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我们记账这40年正好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40年,这些年我们老百姓日子甜不甜,账本里都有数,现在我和老伴都很知足。”马连发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