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 > 2016版青岛市北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夫妇俩40年生活账本折射社会变迁

2018-04-09 10:27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葱、蒜苗,7;橙子、菠萝,15.7;卖废品,36……”市北区合肥路街道居民马连发家的茶几上,一本本账本按照年份依次摞着,最上面则是2018年的账本,4月8日的新账单一目了然。

老两口翻看账本,回忆往事。

受父母的影响,马连发和妻子王路珑自1978年组建家庭后便开始记账,这一坚持就是40年。这一本本账本不仅记录了一家人勤俭持家的好家风,更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的巨大变化。

翻看“小账本”,泛黄的纸张上字迹密密麻麻,一笔笔家庭收支明晰。“1978年,他工资36块,我工资32块,每个月给双方父母各5元的生活费,剩下的供家里开销,一个月下来也就能攒5块钱。如今可好,他退休工资近7000块,我退休工资近3000块,钱多得都花不完哩!”王路珑是家里的“掌柜”,她告诉记者,如今除了每个月2000多块钱的生活费外,剩下的钱都能存下来。

“以前收入紧张,只能优先买生活必需品,水果、肉都是计划供应,一个星期一次就不错了;如今好了,物资丰富,手头也宽裕。”马连发笑着说。从头十个年头的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到后来的电冰箱、小汽车、商品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马连发一家的家底越来越殷实,生活越来越富足。

1983年,二八式凤凰自行车,194.9元;1986年,二六式小金鹿,178元。马连发拿出泛黄的发票激动地说:“194.9元可不是个小数,那时候我每个月工资才46.18元,买一辆自行车要好几个月的工资,还要凭票买。后来,为了给她也买上一辆,攒钱攒了三年多。到了1990年,家里买上变速自行车,2008年,又换成了夏普自行车,那时我一个月工资2000多块,买自行车只要330块,你看看变化有多大!”

最让王路珑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老父亲病重的时候。“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电冰箱。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我们拿出了家里仅有的1000元,又借了一部分钱,给父亲买了当时价值3999元的德贝立式大冰柜,让他老人家在去世之前圆梦。买完之后,一家人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相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捉襟见肘”,如今马连发可谓是“出手大方”。“现在可不像那时候,买个大件都得盘算几年。前阵子儿子买车,我们老两口赞助了12万元,这不,过两天就能提车了!”马连发一脸自豪地说。

马连发是合肥路街道“星火”百姓宣讲团的团长,他告诉记者,他计划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例子在各社区巡回宣讲,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为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